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审美对象的书写艺术,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书写对象而言的字体,二是就书写风格而言的书体。 所谓字体,是指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在不同发展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态。中国人将汉字作为审美对象而加以艺术化的书写,早在三千五百年前的甲骨文时期就开始了。而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两类符号:(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 的刻符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号)。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随着汉字应用的全面化,人们为了使用方便,笔画逐渐减少,字形结构不断地由复杂向简单演变,于是出现了五种笔画与结体有明显差异的字体,用于不同时期的重要场合,如:国家档案、宫殿匾额、死者墓碑等。它们笔画精致,结体平稳,章法整齐,大小划一,故被统称为正体,所谓正即标准的意思。 正体字写起来一丝不苟,对于一般日常使用很不方便,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人们不得不潦草快写,或省略笔划,简化字形,或连绵不断,牵丝映带,这种潦草写法被称为草体,是正体字的快写,五种正体字皆有草体。 中国书法艺术的另一个基本内容是书体。书体指书写的艺术风格。同样的一种字体,在不同书法家的笔下,经过个性化的变形处理,粗一点细一点,长一点短一点,或方或圆,或疏或密,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风格面貌,其中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接受,被当作法书临摹学习的就叫书体。中国历史上的书家诸多,而其书体间的风格面貌亦是不同,或沉雄豪健,或和婉清丽;有的浑穆苍古,有的端庄凝重,用“百花齐放”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就是字体与书体不断地发展、成熟、蜕变的过程。 甲骨文,顾名思义,这种文字的书写载体是动物的背甲或骨头,甲多取自龟的背甲或腹甲;骨则多取家畜的骨架,其中牛的肩胛骨为最。甲骨文是用青铜刀或碧玉刀刻在龟甲和动物的骨头上的文字,关于它的书契方法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因为发现了用毛笔书写而没有契刻的甲骨文,有人就认为甲骨文在刀刻之前是先用毛笔书写底稿的。第二,因为看见甲骨文有整篇缺刻横画或整篇缺刻竖画的现象,有人就认为甲骨文的契刻不是按照笔画顺序,而是先刻全部横画,然后转动甲骨再刻全部竖画。第三,龟甲和动物骨头相当坚硬,而铜刀或石刀并不十分犀利,刻出这样细小精巧的文字,也许是契刻前事先对龟甲和骨头进行过酸性溶液的浸泡,使之软化。诸如此类的问题被提出来之后,都因为缺少有力证据而没有解决,有待进一步研究。 甲骨文书法受制于制定的书契工具和审美观念,普遍的特征是:笔画大多平直利索,不激不厉,及其朴实纯正;结体以方折为主,反映了原始艺术那种质朴率直的普遍特性;章法强调对称,就一个字而言,虽然增减移位,变化多端,但都是以对称的方法构成的。有些字形太繁的字,要省去一些笔画,也往往是同时省去相对的两个部分,以维持字形的对称。就行款来说,也十分讲究对称,其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刻在龟背甲的左右边缘上,两边皆从外向里刻。另一种是在龟腹甲的中缝向两边刻。若是牛肩胛骨,则多数是刻在两边,从外向里行款。这些书刻形式都成双成对,对称感极强。而对称在当时是最富魅力的艺术形式。 甲骨文流行于商朝至帝辛时代,前后两三百年,书法风格很多。它们绚丽多姿,妆点着中国书法的第一个春天。郭沫若先生曾感叹说:“甲骨文书法,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又被称为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是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它的外壁一般都有纹饰和图案,大约从商代中期开始,它的内壁上出现铭文,这种铭文被叫做金文。 金文与甲骨文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从文字的进化程度看,甲骨文象形味重,字形繁复,而金文做了微具框廓的省略,比较简单。此外,甲骨文象形字的笔画随意增省,异体较多,而金文则比较一致。 金文绝大多数是与器物一起被浇铸出来的,偶尔也有用刀直接契刻的。在浇铸类金文中,又分阴文与阳文两种形式,但阳文极少。从使用工具上来看,甲骨文用刀契刻在龟甲和动物的骨头上,笔画很细,不可能有墨团类的肥笔。并且换向也很难圆转自如,一般都只好重新起笔,写成方折的形体。而金文主要是用范模浇铸的,因此即使笔画写得很细,浇铸出来也会成倍地变粗,并且能出现像涨墨一样的肥笔,换向处也过渡圆浑,不带棱角,因此金文与甲骨文书法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 在青铜器上刻铸铭文的风气始于商朝中后期,商代的金文字数很少,一个器物上往往只有一二个字,非常简略,而且多刻铸在器物的内壁和底部等隐蔽处,乍一看很难发现。金文书法前后历时近一千年。如果从书法的角度进行考察,这一千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发展期。这时的书法风格受甲骨文影响,笔画起止处多锋芒毕露,中间粗,两头细,摹仿刀刻的痕迹很重。 第二,成熟期。此时的笔画在起止处笔锋开始收敛,不露锋芒,线条的粗细渐趋一致,行笔自然而无拘束,圆浑而又流畅,结体也变得平正均匀,宽博开张,甲骨文的契刻风格越来越弱,整体从发展期的瑰伟奇肆变为浑朴和豪放。成熟期是金文书法最典型的阶段。 第三,繁荣期。书法史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当一种字体成熟之后,接下去的发展就是两极分化:趋于规范和趋于放逸,法则的建立和破坏同时产生。金文也是这样,而且开了先例。这时期的金文一方面走向工整,字形修长,大小相同,结体婉转流畅,精巧匀称,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少有差落,秩序井然,甚至还经常使用横直相交的界格。另一方面走向放逸,用笔恣肆,线条苍茫,结体横不平,竖不直,左右相倚,上下相形,奇姿迭出,妙趣横生。两种追求各鹜其机,两极之间,包容了各种各样的风格面貌。 第四,衍化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进步,民智开发,机巧日长,审美观念偏向形式上的精巧华美,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民俗的风格都产生了自己的特色。亦有字形结体工整修长,线条弯曲灵动;亦有线条刚健有力,以劲挺遒丽胜。如果进一步将它们归为一类的话,那么战国时期的书风就可以分为东方六国和西方秦国两大系列。 秦统一前的篆书又叫大篆,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书之别。东周时期,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各国文字一方面以为实用需要,不断简化,另一方面为了美观,常常添加各种装饰性的笔画,结果文字异形,讹体歧出。 小篆的改革以大篆为基础,小篆的书法风格自然以大篆为主,但是也不排斥六国书风的影响。结体修长,下垂的竖画婀娜委婉,无疑都是战国时代东南系书风的表现。因此,确切的说,小篆字体是以秦国大篆为主,吸收六国书风综合而成的。 秦国法制谨严,在极其严苟的法律制度下产生的小篆字体,与先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截然不同,最大的特点是极端的工整匀称,笔画只用严格的等粗线,取消了金文的肥笔,也没有甲骨文两头细中间粗的现象,直可中绳,曲能合规,纯净而又流畅。结体上象形风格经过“或颇省改”的简化而进一步削弱。并且,原来的参差不齐的因截长续短而一律改为长方形。横画水平,竖画垂直,分间布白,左右对称。从艺术上分析,这样一种极端理性化的秩序化的字体应该是非常刻板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小篆在分割横向空间时,从上往下,一段一段都严格遵照等距离的原则,但是在割到最后一段时,一般都留出较宽的空间,由此出现上紧下松的结体特征,产生样式的效果,产生引体向上的运动感。第二,小篆在横竖相交的转折处,皆化为圆,让等粗的线条弯曲流畅起来,产生“婉而通”的运动效果,同时让被切割出来的空间有方圆变化。小篆利用这两种处理方法,打破呆板的横平竖直和绝对平均,营造出静中有动的艺术风格,唐张怀瓘说过“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又说“铁为肢体,虬作骖騑”。他以铁形容稳定,以虬形容动势,揭示了小篆的艺术特征。 东汉桓帝以后,分书成熟,流行天下,篆书失去了常用正体字的功能,很少有人再写,偶尔为之,则不由旧章,或参分书,或取楷法,写出来的字多与标准的秦篆大相径庭。它们一反原先正襟危坐的样子,表现的非常自由,多一笔少一笔,曲曲弯弯,长长短短,放逸生奇,不拘一格。 魏晋之后,楷书开始萌芽,并逐渐成熟,篆书又吸收楷书偏侧的起笔和方形的结体,线条细劲流畅,结体寓圆于方,风格在清朗俊逸之中洋溢着灵秀之气。 宋、元、明三朝,篆书更加凋敝。知道清代,以石刻文字为主要借鉴的碑学兴起之后,书法家才重新热衷于篆书,涌现出一批著名书家。这类书家的创作心态比较自由放松,不拘泥与秦篆的法则,别出己意,独标新异,为传统篆书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境界。 从甲骨文开始,字体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线条的纯净与结体的工整,发展到秦代小篆,两方面的努力都已高度完美,走向极致。然而,我们的祖先并不因此而满足,止步不前,他们相信“易”,易的基本思想是不断变化;他们相信“道”,道的核心精神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书法又叫书道,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要体现这样的思想和精神,小篆字体必须继续发展。 秦汉时期,毛笔的形制发生变化,秦有“蒙恬造笔”之说,汉代的居延毛笔将笔管析而为四,一端夹住笔头,外面用丝线缠住。它与战国毛笔相比,笔锋中间是实心的,有笔柱。而且笔锋较短。这样的毛笔不仅蓄墨多,而且能够提按顿挫,表现各种点画形式。因此在秦汉简牍帛书中,美饰线条的方法发生根本变化,开始强调粗细方圆的不同造型。 字体从篆书发展到分书,经过两个阶段,一是结体上变圆转为方折,笔画上将一根回环缭绕的线条切割成一段一段的横的或竖的选线。二是再在短线的基础上加以粗细变化的美饰,产生各种不同形状的笔画。 分书与篆书相比,区别十分明显。第一,结体从长变扁,打破篆书回环缭绕的写法,将浑然一体的字形割裂开来。第二,简化复杂的形体。第三,在笔画上,以往的甲骨文、金文和篆书都是由粗细大致相同的线条组成的。但从分书开始,等粗的线条经过各种变化,形态丰富起来,产生出横、竖、撇、捺、点等不同的笔画,尤其是长横的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撇和捺的比翼双飞,极富装饰趣味。 分书点化形式的突破,意味着用笔方法的改进。以前甲骨文、金文和篆书的线条粗细一致,用笔只是一种平面的纵横运动。分书要表现有粗细方圆的各种点画,必须把平面的纵横运动与上下提按和逆折绞转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立体的用笔方法。书法上当笔锋的空间运动具备平面挪移、上下提按和逆折绞转之后,已经实现了用笔空间范畴的全部可能性。 汉字发展到分书,象形风格慢慢减少,结构日趋简化。但是,点画形态却逐渐丰富。这一简一繁的发展,使中国书法艺术开始注重以自由多样的线条造型和组合关系来变现字体结构,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告别“书画同源”的原始时代,升华到高度抽象的线的艺术境界。所有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书法作为独立艺术形式已经成熟。 物极必反,魏晋以后,分书开始衰退,趋于工整规矩,体态大小一律横平竖直,点画拘谨刻板,千篇一律。只是有的用笔略带偏侧,撇捺出以锋颖,点画有阴阳向背变化,出现了一些楷书萌芽。到隋唐时期,分书的正体字地位被楷书取代以后,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每况愈下。魏、晋、隋、唐、宋、元,分书一路衰退,知道清代,才开始复兴并有所发展。 汉字从篆书到分书,线条形式越来越丰富,出现各种不同形状的点画,并且非常注重美饰,横画起笔重按,形成蚕头,收笔重按后向右上挑出,形成雁尾;撇画的收笔重按后回锋,捺画的收笔重按后挑出,左右对称,形同飞翼。这些华丽的美饰手法丰富了汉字的造型表现力,但同时因为笔势不能连贯而影响了书写的流畅性和便捷性,有悖于汉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这一实用功能。分书的点画不能兼顾艺术和实用两方面要求,还不是一种完美的字体,必须进一步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解决上下笔画的笔势连贯问题。 一般来说,横画在收笔之后,下一笔的起笔都在它的左下方,因此不能往右上挑出,必须往下按顿,向左回收。撇画如果要和下面的笔画连贯,收笔时不能按顿,必须顺势挑出,成为上粗下细的形态。横画竖画为了和下面的笔画连贯,有时会写出勾、挑等形态。所有这一切连贯的需要,结果都导致了分书点画的变异,导致楷书的发生和发展。 古人说点画生结体,点画形式的变化导致楷书结体的变化。首先是左低右高,撇捺的粗细反差越大,横画越斜,左低右高的结体特征越明显。其次是左紧右松,结体的中轴线不得不向左移动一些,压缩左边撇画四周的余白,尽量让捺画写的粗重一些,结体的横向分割也不得不强调上面紧一些,下面松一些。最后,为了所有笔画的协调,在左紧右松和上紧下松的情况下,一般的笔画都写成上细下粗,左细右粗。这一系列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变化,使楷书的结体方式空前多样,因而孳生出千姿百态的风格面貌,极大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楷书的点画形态比分书多样,结体变化也比分书丰富,而且,所有笔画在书写的时候,从笔画到笔势,再从笔势到笔画,上下连绵,成为一个连续的时间展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的变化,产生出一种节奏。如果说分书极力美饰点画,偏重造型,具有绘画意味,那么楷书在此基础上,强调上下连绵的节奏,具有音乐效果。 楷书始于魏晋南北朝,至今已将近一千五百年了,纵观宋以后的开始发展,主流是摆脱唐代的束缚,求新求变,途径是两条:行书化和碑版化,。宋元明三代包括清初,借鉴法帖,注意笔画两端的起乘转折,强调回环往复的笔势,写得流畅生动,带有行书意味。清中期以后,借鉴碑版,强调点画中段的起伏顿挫,写得苍茫浑厚,同时在结体上追求稚拙古朴和天真烂漫。总之,整个变化期的楷书,法度在削弱,规范在沦丧,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因此而日益丰富,楷书作为一种艺术的审美对象,获得了更大和更自由的表现空间。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主要记录宫廷的祭祀情况和歌颂先主先王的业绩,都是想传诸万世永垂不朽的内容,因此都以正体字书写。偶有急就,也是对文字象形部分的省略,微具框廓,以偏概全。不过无论繁复还是简单,每一笔画还是写得相当认真,以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知识阶层不断扩大,文字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书契甲骨和浇铸铭文实在太麻烦,一丝不苟的书写也不太方便。于是只好大量采用随意书写的方法,将它们与当时金文相比,不仅字形简化,而且线条微有粗细不同,结体略作欹侧,已开草体端倪。草体的本质是正体字的快写。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广泛使用有关。 战国时期,国家机器日益发达,各种律令档案成倍增加,于是,许多原先用正体抄写的档案,都降格用草体应付,线条的等粗顾不上了,结体的端正也不讲究了。 魏晋期间,草体进入了黄金时代,发展非常迅速,开始时为篆书的草体,然后演变为分书的草体,最后又演变为楷书的草体,完成了从分书到行书,从章草到今草的蜕化过程。 汉代的分书与秦代不同,但是它所采用的快写方法仍然是点画的省略和书写的草率,没有牵丝,没有上下连绵。东汉后期,分书为进一步提高书写速度,开始加强点画的连贯。第一,减少收笔时横向挑出的波势,停顿以后,向下一笔画的起笔处出势,动作小一点的,锋势重叠在收笔的墨线之内,变成所谓的“回收”,动作大一点的,锋势逸出点画之外,演变为钩趯。第二,横和竖的转折一起呵成,一再“笔断笔,断而后起”。第三,撇画从粗到细,逐渐提起,捺画承接这种笔势,从细到粗,逐渐按顿收笔,撇捺被连续书写了。这三方面努力的结果,带出楷书的点画和结体形式。无论点画结体还是精神风貌都与汉代分书截然不同,分书特征以完全被楷书所取代,这种带有楷书以为的隶书后人称之为行书。 字体从分书演变成行书,过程缓慢,开始阶段的代表书家是刘德升,唐代张怀瓘说他的字“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而刘的字没有传下来,他学生钟繇的作品成了行书的开山之作,点画浑厚,结体方扁,注重横势,这些是分书的特征,其中点画粗细变化强烈,结体左低右高,有俯仰正侧之势,又都是行书特色,钟繇的字体介于分书与行书之间。 行书成熟阶段的代表书家是东晋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结体略长,点画回环往复,牵丝映带,左右波画挑法不复存在,上下相连,气脉不断,写法上变分书的横势为纵势,已完全是成熟的行书样式。 回顾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无论是哪一种书体,都经历了历史文化的熏陶和千百年时光的沉淀,流传至今已是我国悠久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星,引导着当今和未来的书家们前行的道路。吾辈亦不求能于先辈齐肩,但求能为此文化道路添砖铺瓦,使其代代相传,星火不熄。为方便同学们对书法发展有大致的理解,故以《中国书法篆刻简史》为纲,摘选书中文字,组织成段,实为简中之简,使同学们有大致的、初步的认识,为今后书法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